作者:政协周口市委员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9-18
关于我市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市政协农业委员会
一、基本情况
(一)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保护地栽培面积350多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和大棚面积达52.2万亩。食用菌袋料菇2.6亿袋,双孢蘑菇670万平方米。扶沟蔬菜、西华小杂果、淮阳黄花菜和芦笋、鹿邑和郸城中药材、项城白芝麻、沈丘山药等特色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4个,创建蔬菜标准园2个。扶沟县《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一书的发行,填补了我省设施蔬菜栽培的空白。西华县去年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航天蔬菜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又引进东北黑木耳全露天仿野生种植技术,现已试种成功。全市特色经济林发展达25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近4万亩。西华苗木已发展成为中原较大的生产交易基地。
(二)品牌农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发展涉农商标3000余件,培育省著名商标104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淮阳黄花菜”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分别达到49个、23个,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50家、194家。龙头企业金丝猴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金丝猴”牌(驰名商标)奶糖、果奶,市场畅销,享誉国内外,且带动了当地农民养殖增收。
二、存在问题
(一)政策支撑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因政府财力有限,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不多,目前,种粮和养殖都有相应补贴,特色农业政策补贴却几乎空白。二是发展投资成本较高,由于金融机构设置的信贷门槛较高、手续繁琐,社会资金向特色、品牌农业发展流入不足,作为企业和农户,缺乏贷款渠道,受到资金限制,单靠自有资金的滚动难以取得较快发展,致使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不明显。以扶沟县为例,发展一个300至500亩的蔬菜园区,仅修路、修桥涵、架供电线路、打井等费用,就需投入65至180万元,资金不足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扩大规模受限,发展后劲不足。
(二)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目前特色农产品多数以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和精细分类包装跟不上,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施用不够科学,农田废弃物的处置不当等均会导致农业立体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一是特色农业基地亮点不少但规模不大,管理粗放而不精细,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二是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5家,国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名牌企业和特色名牌产品少,企业的经营规模小,牵引力和拉动力不强,没有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四)品牌数量多,精品名牌少。特色农业要实现上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建设是关键。全市虽有涉农商标3000余件,但缺乏高知名度的大品牌,国家驰名商标仅有8件,导致许多产品“质优价不优”,影响农民增收。能代表地方特色区域农产品的以地域命名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稀少,同类品牌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和无序竞争。
(五)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特色农业结构、品种质量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仍然不相适应,供求信息网络有待完善;传统的集市贸易多,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化的特色农业产品物流中心少,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规范,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营销渠道狭窄,营销手段和管理方法相对落后。这些均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一)制定政策,加大投入。一是研究出台我市商标尤其是涉农商标奖励办法,完善培育和引进近农龙头企业的政策性措施,将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列入县乡主要年度考核目标,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按照市“十二五”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中有关内容要求,积极稳步推进特色、品牌农业发展。二是在财政许可的前提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品种、技术、项目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出台特色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实行特色农业保险补贴,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的涉农企业提高奖励标准。三是整合项目资金,把现有资源项目进行整合、打捆、组装,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示范园区等平台,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和资金支持。抓住国家粮食核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找准空间布局和定位,争取更多项目落户。四是加强信贷支农,探索涉农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方便农户小额贷款。通过招商引资,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形式,吸引企业和个人从事农业规模生产经营,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向特色农业领域投入。
(二)提高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良种良法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提升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二是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一套规范的特色农业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技术标准作为生产依据。三是对采收、清洗、分级、加工、包装、储藏等过程进行商品化处理,实现特色农业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四是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扩大基地规模,扶持龙头企业。一是在稳固现有基地规模基础上,各级各界要积极引进和鼓励当地涉农企业和企业家加大对特色农业领域的投入,按照“设施化、标准化、无害化”要求,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规模。市政协拟选定三个乡镇作为现代品牌农业联系示范点,督导、帮助乡镇及企业在建立基地时所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二是各级要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政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重点扶持、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对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注重在项目审批、土地流转、基地建设以及资金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培育具有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和现代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推广基地化生产、工厂化加工、品牌化运作、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引领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三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方式,与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的吸纳、示范带动能力。
(四)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农业。一是利用大众传媒、展示展销活动,广泛宣传品牌农业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典型经验和做法,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形成政府重视、企业支撑、农民参与、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二是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的衔接和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将品牌经营的理念融入到各个环节,逐步打造并形成具有增值潜力的特色农业品牌,按照“统一对外,利益分享”的原则推动同地同类品牌整合,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三是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申请注册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原产地保护,提升品牌价值,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
(五)完善营销渠道,降低市场风险。一是树立“按市场需求引导生产,以流通产业促进生产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产品、技术、价格信息服务。二是在培育和发展现有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基础上,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搞活农特产品流通。三是促进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的发展,推行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方式,充分利用品牌授权、委托代理等现代营销方式,力争使农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大市场商品供应链,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和规范经纪人队伍,加强素质培训,提高营销人员市场意识和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