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协周口市委员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0-08
科教文卫体委员会
一、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现有公办中学18所,在校学生35416人,其中初中生20998人,高中生14418人;公办小学18所(不含农村小学),在校学生29251人;公办幼儿园3所,在园儿童4352人;城区民办高中4所,在校学生1000人,民办初中3所,在校生1557人,民办小学7所,在校学生4951人;民办幼儿园46所,在园儿童6149人。从总体上看,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虽然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质量却呈现整体下滑趋势,没有起到中心城区教育在全市的引领示范作用。已经与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及全市基础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形势明显不相适应、不够协调。中心城区的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中心城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整体形象。
二、制约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
我们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衡水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衡水经济欠发达但教育发展较快,在各类教育里面基础教育相对较好,在基础教育里面高中教育最强,也最热。2012年衡水文理科学考生37683人、一本上线11169人,清华、北大在河北全省230个招生计划中衡水考生被录取116人,其中中心城区的衡水高中和衡水二中两校就录取107人。我市郸城县十年前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教育质量,都是我市最落后的地方,这几年却能突飞猛进,异军突起,成了全市基础教育的排头兵。通过学习考察他们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现状及问题,我们认为影响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体制僵化,用人机制不活,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原因。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教育质量。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学校管理体制落后是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校长任用机制比较僵化。由于改革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校长的选拔、考核、评价及管理机制,部分校长因循守旧,缺乏责任意识和创新、拼搏精神,没有确立学校自身严谨的管理理念,扎实有效的治校方略和长远发展目标。不善于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和经验。无论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一干就是十几年,没有任何压力感和危机意识。没有形成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教育质量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在整体上缺乏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相互衔接、递进发展、逐步提升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联动机制。缺乏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及现代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教和不教一个样,严重挫伤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导致教师队伍士气不振,精神懈怠,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三是缺乏对学生科学的教育管理和激励机制。在教学中没有形成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有效方式,致使优质生源流失严重,从源头上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流通不畅,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原因。一是缺编严重。区属学校近10年来没有招聘新教师,川汇区教师编制仍是2002年省里按2001年学生数47138人核定的,同时教师数量逐年递减,造成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年龄和学科结构严重失调,早已不能适应目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现有在校学生62972人,川汇区应配备中小学教师3505人,现有编制只有3090人,缺编415人,开发区现有在校中小学生8247人,应配备教师433人,现有教师379人,教师缺额情况严重,且该区至今未核定教师编制,不得不聘60多名临时人员代课。二是由于长期不补充新教师,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严重。川汇区现任教师中30岁以下的基本没有,五年内还将退休300人,四中等一些学校的已到退休年龄教师不得不继续上课。如开发区在职教师379人,其中50岁以上的达186人,30岁以下的一个没有;三是教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亟待提升。受机制、体制等因素影响,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精神懈怠,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不强,教学能力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上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老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由于本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没有达到我市2012年周口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必须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的目标要求,国家投入项目覆盖不全,以及历史欠账太多,中心城区学校基础设施等硬件普遍落后,学校面积狭小,实验室、操场等教学设施不完善。市区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普遍老化落后,实验室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建设的,现代化实验室、图书、阅览、教研及信息网络等教学设施基本没有,很难满足现代化教学和教职工科研实际需要。相比之下,河北衡水市城区经济基础和城市建设与我市大体相同,城区中小学校大多也是在原有学校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但是,却拥有电子图书室、网络控制室、科技实验制作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因此,我市中心城区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外地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探索实施“五制”法。建议市政府组织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各级学校在努力克服客观困难的同时,更应该从自身进行反思,认真学习河北衡水和我市郸城教育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针对当前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症结,下决心从管理体制改革入手,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五制”改革,有效扭转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下滑的局面。
一是校长聘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制。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校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管理模式、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直接决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因此我们建议建立校长公开选拔和任期目标考核管理制度,借鉴河北衡水的做法,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中小学校长每届任期4年,在同一所学校任期不得超过两届;高中教育以抓优质为目标,建立校长公开选拔和科学完善的办学质量评估机制。引导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实行能者上、庸者下,让那些理论新、能力强、能够不断创新管理办法和教学手段的同志担任校长,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是建立校长选聘班子成员制度。将学校班子成员选聘权下放给学校,由校长选聘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组成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为促进学校的规范管理、创新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三是教师末位淘汰制。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聘任和考核评价管理机制,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效果实行量化考核,每学年作评比排序,优胜劣汰。
四是岗位工资制。科学确定校长、班子成员、教师、班主任及教辅人员的岗位工资标准,将岗位工资与工作成绩挂钩,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奖优惩劣,优劳优酬,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彻底改变教好教坏一个样、教和不教一个样的现象。
五是学生评价教师制。每学期结束由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川汇区、开发区应当把教师队伍建设当做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针对教师缺编、青黄不接、学科结构失调等问题,通过增加编制、公开招录等方式及时解决,建立常态化的教师补充机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培训教师机制及科学的考核管理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为教师教书育人提供良好环境,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3、完善投入机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严格落实《周口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明确市、区两级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主体,理顺经费投入与管理责任体制,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通过强化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使教育经费在基础教育投入方面向中心城区倾斜。要借鉴开封、信阳按农村标准拨付城区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经验增加中心城区学校公用经费投入。要探索利用民间和社会资金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措施。学习衡水市通过市区两级政府加大投入和多元化融资,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资源。按新课程标准要求装备学校现代化的学科实验室、劳技教室,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设立符合要求的图书馆(室)、多媒体教室和体育器材室、音乐室、美术室,配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图书资料和体育必需的器材设备,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工作学习实际需要,以促进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质量快速提升。(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