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政协周口市委员会网站!
今天是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农历 九月二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委员会工作经济委员会

提质转型 创新发展

作者:政协周口市委员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0-09

—关于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产业升级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2009年以来,产业集聚区作为带动全局的战略举措,发展成果丰硕,综合载体功能持续增强,但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瓶颈,已经到了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抢抓产业转移和新型业态兴起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破解产业升级制约的有效途径,促进产业集聚区取得更大成效,5月上旬,市政协经济委组成调研组对我市部分产业聚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梳理形成了一些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周口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和产城互动的总体要求,把握机遇、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支撑带动作用彰显。五年来,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含鹿邑)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57.3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940.7万平方米,修建道路465公里,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11个(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60万吨),建设职工公寓及公租房235.6万平方米,一批医院、学校、公交车站等配套设施投入使用。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三上”企业个数达到528家,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5.8%。产业集聚区建设呈现出后发优势凸显、承接转移加快、主导产业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二)集群培育初见成效,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五年来,各产业集聚区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着力主导产业培育,促进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提高集约发展水平。2013年,太康县纺织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00亿元,沈丘县产业集聚区和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集群分别达到150亿元和165亿元。全市纺织(服装)制鞋产业集群规模达到480亿元,纺织能力达到450万纱锭,织布能力达到3亿米;“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地位持续巩固,制鞋产业集群形成产能1550万双,拥有阿迪达斯、耐克、锐步、UGG等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能力,鞋类产品出口额居全省第1位;食品产业集群规模已达到620亿元,拥有美国福喜、金丹乳酸、莲花味精、益海粮油、娃哈哈、金丝猴等一批全国、全球知名企业和中国驰名商标12件。

   (三)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提升,已成为招商引资主平台。坚持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提升产业产品结构的重要举措,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周口。国际知名企业富士康、麦当劳、美国好时、泰国正大、新加坡郭氏,国内知名的娃哈哈、大用、雨润、五得利、申鹭达、山东六和、郑州和合、广东联塑等,在周口建立了生产基地。莲花味精、辅仁药业、宋河酒业、金丹乳酸、金丝猴食品、益海粮油、五得利面粉、力神大马力拖拉机、大河林业板材等传统优势企业通过升级改造不断壮大。五年来,11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入驻企业813家,完成投资2113.8亿元,年均增长41.2%;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51亿元,年均增长44.7%。

    二、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周口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已经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实现跨越发展的活力板块,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现代化要素生成基地,但仍处在规模扩张向产业升级转变的过程中,在规模、产业层次和效益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度不高。一些集聚区主导产业不突出,关联度不强,重复度较高,全市有6个产业集聚区规划的主导产业有食品或农副产品加工,4个有纺织服装业。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存在“散、乱”现象,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合作关系,集聚效应不明显。二是产业层次低。大部分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品集中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真正具有科技含量的高科技产品数量较少,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还比较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4%,远低于全省的9%、全国的19.3%。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咨询服务、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对产业集聚区的服务能力、配套能力还不强。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产业集聚区不少企业仍处于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维持发展的阶段,创新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业的技术和产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引领作用不强。四是项目建设质量不高。普遍存在重引进、轻效益,重开工、轻投产现象,部分项目未能实现达产达效,一些项目迟迟不动工,造成大片预留土地闲置,用地粗放、浪费现象仍然突出。五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我市作为发展后进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家人才相对缺乏。一些民营企业长期实行家族式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粗放,缺乏应有的市场应变能力,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发展缓慢。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产业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集聚区档次和水平,是周口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强做大产业规模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提高周口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将紧紧围绕加快产业集聚区升级这一重点,强化措施,克难攻坚,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扩大优质,支撑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强化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编制和完善产业集群规划,合理配置要素,全面提升水平。要根据产业集聚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其他外部条件,大力推进引导主导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解决产业层次低、项目规模小、布局分散问题,增强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按照“四集一转”要求,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围绕七大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抓好龙头带动,加快培育一批产值50亿元、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应产业整体升级。同时,依托现有的网业、锅炉、缸盖等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特色园区,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区中园”,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引进相关联的配套企业入驻,进一步做大园区规模,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知名的特色园区。

   (二)狠抓招商引资,夯实产业升级基础。围绕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着力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和专业物流等配套服务项目,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一是要立足于培育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目标,科学编制产业链培育图谱,制定产业链招商目录,实施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形成纵向链接、橫向配套的特色产业链。二是要着力招大引强,下力气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项目,形成龙头带动格局。三是要大力开展选商选资,以引进大公司的产业链为重点,发展“无中生有”的新型产业,走出欠发达地区“承接落后”的陷阱,争取实现弯道超车。四是要优化招商引资的要素保障,配套建设辅助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产城融合。

   (三)着力提高项目质量,提升产业层次。要顺应产业转型升的大势,抢抓国际知名企业应对区域性经济危机、在全球点式布局和新兴业态兴起发展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命题,高起点引进项目,切实把宝贵的土地等资源用于投资强度大、发展前景好、产生税收高的大项目、好项目。想方设法多引进新型、高端企业和高精尖项目,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动态调控机制和项目退出机制,对产业集聚区内已批准建设的项目中,凡是出现不履行合同、逾期开工、慢建久拖、在约定建设期内未建成投产或有圈地、囤地行为的责令退出,收回土地纳入储备;对已建成附加值低和主导产业不相关或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的项目,实行腾笼换鸟,重新引入和主导产业相关的项目。坚持以清促用、以清促建,确保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全面提高项目质量。

   (四)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内涵式发展。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内生动力的强大源泉,以改革强活力,以创新增动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依托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孵化中心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建设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政府科技投入结构,发挥政策的产业导向作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采用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科技产业化,打造一批持续创新的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校企、院企合作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升级等,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适用性人才。以全省正在开展的“百校千企”校企对接等活动为契机,主动到各高校对接,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产业集聚区就业。制定和完善适用性人才引进办法,确保各类适用性人才来的了、留得住。同时,依托周口市职业教育园区,加大与企业联合办学力度,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用工培训。(2014年7月)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