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协周口市委员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0-10
(2013年11月6日)
市政协文化专项规划调研小组
【提 要】
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要求,市政协组织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部分专家,成立了我市中心城区文化专项规划调研小组。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论证,调研小组对编制我市中心城区文化专项规划提出了建议。建议分四个部分:一、盘点好我市中心城区的特质文化资源;二、提炼好我市中心城区的文化主题;三、勾画好我市中心城区的文化地图;四、修编好我市中心城区文化专项规划。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根,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本要素。一个城市良好的建设、先进的设施、优美的环境,是其必具的硬件与形象;而其独具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则是不可或缺的软件与灵魂。将文化融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使城市品牌独具特色,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编制我市中心城区文化专项规划中,应坚持传承创新的原则,按照国家《城市规划法》和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条例》的要求,努力“保护历史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从重构历史文化和打造现代文化的结合上入手,对城市的特质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盘点,进而确立城市的文化主题,勾画好城市的文化地图,使文化专项规划彰显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时尚大气的现代化风格。
一、盘点好我市中心城区的特质文化资源
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历史的与现代的有形特质和无形特质,这些特质凝结成这个城市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不可占有性的特质文化资源。摸清城市特质文化资源,是提炼和确立城市文化主题的基础。我市中心城区的有形特质和无形特质是什么?特质文化资源又是什么呢?
我市中心城区即历史上的周家口,位于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有5000余年的历史,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已有先民聚落,明朝以前以地名颍岐口见于典籍,历史上属陈国、陈郡、陈州所辖,是连接黄河、淮河水道上的航运要冲。周家口成形于明朝初年的永宁集和子午街,得名于明朝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周国昌开设的周家渡口,至今已有600余年开埠历史。周家口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开通沙颍河、贾鲁河漕运,由官办的漕运带动了商品流通的航运发展,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周家口鼎盛于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是中原的航运重镇、商业名埠,与朱仙镇、赊店镇、道口镇并称为中原“四大名镇”。因周家口三镇鼎立,酷似武汉,素有“小武汉”之称。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熊廷弼,将周家口比作武汉,用“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形容周家口的繁荣。周家口交通便利,沙颍河通江达海;商业贸易、手工业发达,明清之际即有“北有张家口,南有周家口”一说;近代工业起步较早,清朝中后期就有了肥皂厂、机器榨油厂;金融资本集中,清末民国的各大票号、银行在周家口都设有分号和分行。清朝末年,因战乱频然,加之京汉铁路建成后对航运有一定影响,周家口日渐式微。但是,一直到民国时期,分属淮阳、商水两县的周家口,城市人口8万余人,仍为豫东地区的商业、金融、文化重镇。新中国成立后,周家口之名改为周口,三次建县级市,三次改县辖镇、县级镇、县级区,1965年以来先为周口行政公署所在地,2000年为省辖周口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沙颍河与我市中心城区历史及大事记参见附录一、附录二)
回顾我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它的肌肤上带着鲜明的“航运”和“商业”胎记。
沙河、颍河是古老的自然河道,贾鲁河是开掘于战国时代的人工运河,这三条大川交汇于我市中心城区,是中原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它们使周口成为历史上航运和商业发达的城市,这是大自然和历史对周口的恩赐与眷顾。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因素,周家口这个名字和它曾经的辉煌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这座有着5000余年历史、开埠600余年的城市,在过往岁月里形成的特质并没有完全改变,文化积淀并没有完全消失,它所拥有的城市文化财富历久弥新,愈发珍贵。
我们认为,我市中心城区的有形特质是“水”,三川交汇,周口因航运而生,是天然的良港;无形特质是“商”,航运通商,周口因商业而兴,是优越的商业之城。航运和商业——这是我市中心城区本土性的特质文化资源。
上善若水,以义取利,水与商的融合,形成了周口人诚信尚义的禀性。可以说,水是周口之源,商是周口之脉,义是周口之魂。“亲水、重商、尚义”,这是周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的文化内涵。
由于航运和商业的发展,南北文化融合,周口成为一座八方客来、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兼有南方与北方之特点。在文化活动上,如端午节赛龙舟,为北方城市所未有。在饮食习惯上,如米酒、元宵,有着浓郁的南方口味。在建筑风格上,既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又有带着南方风格的高高的马头墙。同时,周口又是回族聚居较多的城市,有着穆斯林文化的氛围,这也是我市中心城区老城区的文化特点之一。
这些具有周口个性的本土性特质文化资源,也是周口人的文化记忆和乡土情结。周口的老街区、老建筑虽然大部分已经毁于一旦,但是城市的地理环境没有改变,城市总的风骨依然存在。三川交汇的地理特色非常鲜明,老码头、老街区依稀尚存,老街、新街、中正街等老街道的形态依然,沙颍河北岸的山陕会馆(关帝庙)保存完好,镇冲寺、三义街、德化街、作坊街等老街区都有一些百年以上老建筑……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一砖一瓦,都是弥足珍贵的特质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有些可以成为文化规划的底色,有些可以成为文化规划的主题,对其加以保护和利用,必将大放异彩。
展望周口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三川交汇、一河穿城,这是我市中心城区鲜明的地理特色。老城区三岸鼎立,周口新区沙颍河两岸的行政、文化中心与港口物流园区夹河相望,具有独特的城市发展优势。从上游的沙河、颍河交汇处到下游的港口物流园区,我市中心城区傍水而立,延绵十几公里,框架大,功能齐全,业态分布匀衡,俨然像一艘扬帆远航的航空母舰,朝气蓬勃,生机无限。周口大闸过船闸建成后,沙颖河漯河至阜阳全线复航,穿城而过的沙颍河将再现千船竞发、百舸争流的胜景,周口特质文化资源的价值将会得到充分的显现。特别是港口物流园区的建成,将使周口成为中原最大的港口城市,通江达海的周口港将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内陆大港。这是我市独有的城市个性,这是实现我市文化复兴、城市崛起的崭新起点。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我市所辖的8县1市1区,地处黄淮平原,历史上水系发达、气候温暖,物候、物种和民俗、民居兼具南方与北方双重特点,它虽然随着气候与水情的变化而逐渐北方化,但是沙颍河沿岸的城镇依然有着南北交融的民俗特色。春秋时代,我市所辖地域以淮阳为中心,由立国568年的陈国所辖,后被楚国所灭,楚国在淮阳建都38年,楚文化对我市历史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很大,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陈楚文化。我市境内,县域行政区划虽经历代多次析置,但是总体沿革大体保持了历史的格局。1965年设周口行政公署后,我市中心城区成为首府,掀开了这块古老土地新的历史篇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老子文化是我市的主干文化,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文化认同。我市历史上名贤辈出,代不乏人,不管他们诞生在那个县市区,都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我市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市的文化资源都是能够融入中心城区的共享性特质文化资源。
本土性与共享性两种特质文化资源的并存,使我市中心城区成为文化资源的富矿,为提炼和确立城市文化主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的思路。在编制我市中心城区文化专项规划中,要对特质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盘点,通过资源分类、资源析用、资源排序,进行数量和质量、显性和潜在、功能和形态等方面的重组与整合,把特质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到规划中去,认真谋划这些特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途径,将资源效应发挥到最大化、最优化。
二、提炼好我市中心城区的文化主题
城市文化主题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贯通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文化生产力,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一个城市卓尔不群,魅力独特。
纵观城市发展史,有两部截然不同的历史,一是平庸发展史,一是特色发展史。世界上大约有2万多个城市,可真正能让人们认识和记住的,无外乎就那么几十个名牌城市,国内亦然。人们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城市一生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对于这些城市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为什么在同样的历史进程中,有的城市一直默默无闻,而有的城市却能够成为光辉耀眼的名牌城市呢?答案在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主题,表现在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重构、形象单一上;而名牌城市却有着鲜明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刻骨铭心。可以说,一个城市没有文化主题,就会千城一面,必然会被同质化的大潮所淹没。城市只有具备主题特质,其竞争力才具有高附加值,才能产生名牌城市效应。
坦率地说,在我市前几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由于文化专项规划的缺失,致使我们错失了不少宝贵的机会,许多老建筑被轻率地拆除,大批的老街区已经消失,不少三川老景观不可能再现,不仅单体资源的损失难以弥补,更重要的是被撕裂的老城区总体面貌很难缝合起来。一座开埠600余年的城市,不能不保留一点文化记忆。在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稍不留神就会有珍贵的文化遗产流失,造成城市文化的失忆,留下千古遗恨。可想而知,一座失去文化记忆的城市在现代化竞争中势必失语,而失语意味着失误,失误必将丧失城市的自我。
为了做好城市文化专项规划,必须“瞻前顾后”,以前瞻性的目光认真提炼城市文化主题,按照文化主题大手笔谋篇布局,富有创意地进行城市体型塑造,为后人留下一座文化记忆丰富的现代化城市。那么,怎样提炼和确立我市中心城区的文化主题呢?
城市的文化主题,是由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禀赋所决定的。如前所述,航运和商业是我市中心城区的本土性特质文化资源;伏羲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老子文化等,是我市中心城区的共享性特质文化资源。那么,在我市中心城区文化主题的提炼上,应着眼于形成这两种文化资源的人文地理与文化空间打开思路。
三川交汇是我市中心城区最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色,穿城而过的沙颍河是我市中心城区人文地理的一条主干,沿着沙颍河形成了自西向东两个大的文化空间,一是从西环路到周口大道的老城区;二是周口大道以东的周口新区。“三川交汇、一条主干、两大文化空间”的现状,为提炼城市文化主题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激情。
老城区处于三川交汇的沙颍河上游,亲水性强,人口密度大,商业机会多,本土性特质文化资源丰富,适宜怀旧情调,慢生活,是引导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消费的文化空间。
沙颍河从老城区穿城而过以后进入周口新区,河道水清面阔,堤岸景色秀美,两岸新城相峙,是不可多得的风水福地。周口新区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馆、市气象科技馆、周口公园、文昌生态园、申凤梅艺术中心及规划中的国际会展中心,构成了时尚靓丽的文化景观群。周口新区教育园区的体量很大,职业教育示范区、周口师范学院、市委党校等,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沙颍河两岸生态环境良好,既可以打造靓丽的沿河景观带,还可以开展水上体育运动。特别是港口物流园区建成后,我市将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因此,周口新区适宜共享性特质文化资源的组装,是体现我市新形象、引导休闲时尚消费的文化空间。
“三川交汇,一条主干,两大文化空间”,老城区与周口新区共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怀旧情调与时尚色彩交织,我市中心城区呈现出浓郁、稳重、明亮的复合色调。为此,我们建议,可以将我市中心城区的文化主题提炼成复合型文化主题,形成老城区与周口新区两大文化空间错位发展的格局。
老城区以“保护历史遗产、再现传统风貌”为文化主题,重点开发利用本土性特质文化资源,用民俗、怀旧、慢生活的色调渲染老城区,形成从大闸到大庆路的沙颍河历史文化景观带,突出“亲水、重商、尚义”的文化特色,不必做大,但求精致。
周口新区以“融合全市文化特色、彰显中原最大港口城市”为文化主题,重点开发利用共享性特质文化资源,用现代化、国际化的目光谋篇布局,形成从大庆路到新周口港的沙颍河现代文化景观带,突出“幸福周口、航运之都”的文化特色,彰显时尚,追求大气。
两大文化主题的复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体现的是一个文化符号,传递的是一个文化信息,那就是着眼于我市向现代化、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做足地域特色文化的大文章,彰显我市中心城区“古代漕运重镇、今日中原大港”的城市特色,迎接周口新航运时代的到来,从而加快我市文化复兴、城市崛起。
三、勾画好我市中心城区的文化地图
城市文化地图的概念近年来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它所显示的相关信息,是城市文化规划最好的参考依据,而城市文化规划则是未来城市文化地图的描述与谋划。根据文化专项规划的要求,城市空间中的文化实体和场所构成了城市文化地图中的地标,这些地标是城市文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集结点,门类非常丰富。从历史文化资源上讲,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上,如老街区、老建筑、老景观;又体现在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如民间习俗、民间文艺、小吃、手工艺等。作为文化专项规划,即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勾画好保护开发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标,并且设计好容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
本次调研论证,重点对我市中心城区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了初步梳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进行全面的技术性勘察和定量分析,下面侧重对老城区的一些老街区、老建筑、老景观予以简要的定性描述,并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建设性意见,供编制文化专项规划参考。(本文涉及的老街区、老建筑、老景观文化背景与现状参见附件三及图片)
我市中心城区现存的、可资保护与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文化空间之中,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个核心、三大板块”。“三种类型”是老街区、老建筑、老景观;“一个核心”是关帝庙;“三大板块”是,以周家渡口、老街、新街为主体的沙颍河南岸板块,以关帝庙为主体的沙颍河北岸板块,以瑞竹堂、清真寺为主体的贾鲁河以西板块。
(一)以周家渡口、老街、新街为主体的沙颍河南岸板块,有“古渡、古堤、古街、古巷、古树”,适宜打造以体验式文化消费为主题的明清风情街区
沙颍河南岸需要保护和可以规划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周家渡口、老街、新街、明代古槐、吴公堤等,是极具文化和商业价值的“古渡、古堤、古街、古巷、古树”。
周家渡口原在老街北口,是明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周国昌开设的渡口,周口因周家渡口而得名。周家渡口已不存在,但在它西侧200余米,正对新街北口,即是被成为磨盘山的又一个渡口,保留完整。同时,这里也是明代以前颍河故道的河口,称为颍歧口,是周口的地理原点,也是周口八景之一“颍歧春晓”的景胜之处,非常适合以“周家渡口”为名改建为旅游码头。
老街原为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的子午街,向北通到沙颍河堤周家渡口,向南通到剪股街,是沙颍河南岸开埠的第一条街道,现在保存较好的老建筑有李家大院的东半部分,还有周口第一家西医医院同仁医院旧址等。老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应列入保护与利用的重点。
新街位于老街西侧,与老街相向并行,相距150米左右,原为颍河故道,明朝嘉靖年间填河成街,是周口清代、民国时期金融、商贸最为集中的街道,也是达官显贵居住密集的街区。新街上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李家大院、三进院落的张占魁公馆以及刘公馆等老院落、老建筑旧貌尚在。老街、新街的共同特点是,街道仍为明清时的格局,大部分院落结构尚未遭到破坏,保存完好的建筑仍在居住,有些残损严重的建筑成为空房,很多建筑只是屋顶被重建而墙体还是原状,也有部分建筑被改建而失去了原貌,还有一些居民陆续修建的建筑混杂其中。新街与老街是老城区仅有的一片历史街区,应重点保护与利用,不能再使其湮灭了。
中正街在老街与新街之间,长150米左右,宽2米多,有400余年历史,铺有240块红石板,俗称“石头巷”,是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条老巷子,它像一块璞玉,略加雕琢就是一件人见人爱的翡翠。
明代古槐在老街东的中州路北端,已有400余年树龄,是中心城区最古老的一棵树木,它像一位时代老人,见证着周口的历史变迁,应加大保护力度。
吴公堤即沙河南岸老街北口向西至滨江国际这一段河堤,为清朝周家口民众褒奖商水县令吴耀抗洪护堤而命名,这是沙颍河唯一一段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河堤,应加以利用。
从地理位置上看,周家渡口、老街、新街三者浑然一体,处于贾鲁河与沙颍河交汇处的南岸;石头巷像一块翡翠,镶嵌在老街、新街中间;吴公堤像一条彩带,把明代古槐、周家渡口、老街、新街连缀在一起。“古渡、古堤、古街、古巷、古树”,这是沙颍河南岸仅存的历史文化资源,弥足珍贵。若将这一板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打造成以体验式文化消费为主题的明清风情街区,就可以再现当年周家口“颍歧春晓”的历史风貌,成为周口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与文化旅游胜地。
(二)以关帝庙为主体的沙颍河北岸板块,有“古庙、古寺、古桥、古街、老工业”,适宜打造以复合型消费为主题的文化商贸核心区。
从清代后期开始,沙颍河两岸的城市规模、人口比例与经济总量基本均衡,周口设立行政公署后,党政机关驻地在南岸,城市重心发生偏移。随着周口新区主体在沙颍河北岸的崛起,应该预见到它对老城区沙颍河北岸能够产生强大的辐射力,撬动北岸的复兴。
沙颍河北岸的关帝庙是保存最为完善的古代建筑群,体量大、影响大,是老城区的历史文化核心,亦应成为文化专项规划的重点。
关帝庙的保护与开发提上议程已久,虽有一定成果,但是遗憾也甚多。关帝庙周边的规划建设必须围绕关帝庙的文化保护与使用来做,不能再出现建筑风格不协调、场地建设不能满足旅游服务那样的硬伤。
关帝庙是诚信文化的象征,在这一板块,可以用诚信文化作主导,以关帝庙为核心,将南至沙颍河、北至文昌大道、东至八一路、西至贾鲁河的文化空间,规划为以复合型消费为主题的文化商贸核心园区。这样,老城区沙颍河两岸的主体部分将相互映衬,互为支撑,就可以再现“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胜景。
除关帝庙以外,沙颍河北岸需要保护和规划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铁水牛、镇冲寺、三义街、二板桥、德化街等,以及一些工业文化遗址。
铁水牛于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浑铁浇铸而成,伏卧于沙颖河中州路大桥北端西侧,它是沙颍河的镇水神牛,又是沙颍河的水位标志。一百多年来,一直流传着“水牛喝水、上游决堤”的说法。经水文部门测量,铁水牛高度为海拔49.232米,恰是沙颖河水位的安全线。铁水牛是我市重要的文化符号,应加强保护和宣传。
镇冲寺是明朝中期为镇水而建的周口最大的佛教寺院,位于沙颍河北岸中州路、文昌大道交叉口西北角,东与关帝庙毗邻,西接贾鲁河,文昌大道完全开通后将在它的前面穿过,它在沙颍河北岸网格中的位置与作用非常重要,现存有部分古建筑。尤其是,镇冲寺曾为川汇区织带厂,老厂房与老式织机均在,历史文化遗址与工业文化遗址在这里并存,这是一个难得的节点,保护与开发的价值很大。
二板桥本名虹霁桥,位于贾鲁河与沙颍河交汇处上游300米,相传此桥南面原有一座大板桥,故名二板桥。二板桥原为贾鲁河东西两岸必经通道, “虹桥灯火”为老周口八景之一。二板桥不单单是一座桥梁,也是周口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应该对其高度重视。规划中的文昌大道向西要越过贾鲁河,如果在新建贾鲁河桥的时候,不妨将今二板桥拆除,命名新桥为二板桥。
三义街位于关帝庙前东侧,与已经拆除的大油坊街、小油坊街,过去都是关帝庙前的繁华商业街区。三义街西侧已经拆除,东侧的街区现在还有部分保存完好的清代老建筑,特别是创办于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兴洋碱公司”百货批发零售店,它是体现周口近代工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物,实属珍贵,应作为“不可移动建筑”,切实采取保护措施。
在这一板块,还有两处工业遗址应引起一定重视,一是麻袋厂,二是老电厂。这两处工业遗址都有一些保留完好的建筑,可以在开发中充分利用,使其与新的建筑相融合,形成后现代风格城市景观。
(三) 以瑞竹堂、河西清真寺为主体的贾鲁河以西板块,适宜打造民族民俗风情园区。
沙颍河北岸、贾鲁河以西这块区域,是周口初期由山西移民聚落而成的永宁集,后发展为西寨,是周口最早的城市主体,后因水患逐步衰落。周口首座清真寺于万历四年(1576年)建在西寨,开办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周口第一家坐堂中医药铺瑞竹堂也在西寨滨河的顺河街。解放后,西寨一直未列入城市发展重点,与沙颍河南北两岸形成很大落差。1975年周口大闸落成后,西寨逐渐进入城市规划。西寨两侧滨河,是老城区非常抢眼的地方,应将其列入文化专项规划,让西寨立起来、亮起来,避免城市的失衡,真正体现三镇鼎立的“小武汉”特色。
目前,贾鲁河以西板块除河西清真寺以外,已无成形的历史建筑,需要全面考虑规划内容。一是硬化沙颍河与贾鲁河连接的堤岸,以“永宁集”为文化背景,在两条河交汇处建一座地标性的仿古建筑“永宁阁”;二是围绕清真寺,规划民族风情园区;三是重建瑞竹堂,并且以瑞竹堂为主体,规划一个滨河的休闲养生园区。
(四)在老城区再现 “周口老八景”,在周口新区打造“周口新八景”,用历史和当代文化景观丰富城市文化地图。
“八景”是北宋以后兴起的对一个地方著名风物景观的概括性命名,是该地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与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题咏描绘,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周口八景”有两说,一是普济钟声、虹桥灯火、闹市轮蹄、桅杆晚照、埠口喧渡、翠阁映霞、滨河渔唱、柳巷笙歌;二是颍岐春晓、翠阁映霞、瓷坊耀彩、禹殿水云、普济钟声、太岸霁雪、虹桥灯火、闹市轮蹄。“周口八景”的风貌,大部分已经成为不可能复原的文化记忆,但是有的还可以再现。对于“周口老八景”,可以整合两种说法,取其精华,结合沙颍河两岸文化景观建设,予以再现。比如,颍岐春晓、翠阁映霞、虹桥灯火、滨河渔唱、埠口喧渡、闹市轮蹄、太岸霁雪、普济钟声这八景,均可以再现。在景胜地选择合适的位置建立“周口老八景”导示牌,就是很好的历史文化符号和文化旅游景点。在周口新区的沙颍河景观建设中,可以打造“周口新八景”,以丰富新区的文化地图。
(五)历史文化遗址在文化地图上不可或缺,要建立保护和导示标志,收藏利用好城市的珍贵文化记忆。
一座城市的历史是否悠久、文化是否厚重,要由具体的表征和标志来体现。我市中心城区有不少历史文化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见证着城市历史的发展,它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元素,是珍贵的城市文化收藏,在文化地图上不可或缺。在城市规划中对这些文化遗址要有明确的保护范围和措施,不能使其损坏和湮灭。对已经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遗址与出土过重要历史文物的地点,如水灌台、张燕墓、东杨庄古墓群等文化遗址,以及十大会馆遗址、老寨墙、寨门遗址,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名人的旧居;近代重大事件发生地,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周口保卫战战场、周口空战高志航殉国的飞机场遗址等等,规划和文化部门应做好普查工作,建立好城市文化档案,建立保护和导示标志,使其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
(六)设立“不可移动建筑”标志,保护历史建筑与当代有文化意义的代表性建筑,体现城市文化地图的时代精神。
建筑是城市凝固的历史,如果把百年以上的老建筑视为文物,那么现在的建筑百年以后就是未来人们看到的文物。把历史建筑与当代有文化意义的代表性建筑保护好,就是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城市财富。作为当代有文化意义的建筑,首选的应该是周口地委办公楼。周口地委办公楼指现在周口市委大院宣传部等部门办公的那栋楼房,这栋楼房是1965年周口建专时周口地委的办公主楼,这栋楼房后面的一栋也在同时期建成使用,这两栋楼房是周口专区成立后目前仅存的党政单位办公楼房,它代表着我市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节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应作为不可移动建筑予以保护,以避免历史的断层和缺环。同时要考虑周口市人民政府原办公楼是否列入不可移动建筑之列,这栋建筑同样是我市撤地建市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修编好我市中心城区文化专项规划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存量和新的文化增量,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并能形象地展示于现实的城市空间中。文化专项规划不是简单的景观设计,而是基于城市文化主题的深入解读而做出的城市发展全方位空间决策,这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切实重视文化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要按照国家《城市规划法》和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条例》的要求,明确城市文化建设的原则、发展目标、规划布局,为城市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地发展描绘出精彩蓝图。
(二)按照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应妥善保护具有历史意义、革命纪念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当注意体现民族特色。”在文化专项规划中,一定要将这些规定细化、量化、刚性化。
(三)尽快设立“不可移动建筑”标志,抢救保护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和当代有文化意义建筑进行全面的普查,断定年代,评估价值。在城市规划中积极审慎地选择一些值得保留的历史建筑与当代有文化意义的代表性建筑,作为“不可移动建筑”予以挂牌保护。
(四)把街道、桥梁、社区、建筑命名纳入城市文化专项规划,提高文化含量,突出城市特色。
(五)结合市标、市树、市花、市歌、城市精神征集评审工作,将相关成果纳入文化专项规划,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六)做好规划项目的修规评审工作,避免失误,减少遗憾。对新世家“阳光三川水岸”地块的开发,论证小组的同志们审慎地认为,这里地处贾鲁河与沙颍河交汇处,两面临河,位置醒目,是周口老城区的“龙眼”,应借水兴商,以商为主,与关帝庙文化商贸核心园区的风格一致,使之成为沙颍河上的文化座标、周口的外滩。在“阳光三川水岸”地块里,原有德化街、火星阁、打铜巷、磨盘街等明清时期的建筑与街巷,还有当代名人穆青亲属的旧居,穆青曾在这里生活过。如果将这些文化元素在开发中科学利用,就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文化色彩。还有,建设路原周口盘纸厂区域内有几处历史遗迹,代表性的是覃怀会馆又称四圣会馆,原占地30余亩,是怀庆府(今焦作沁阳)商人所建。曾国藩驻周剿捻时,在这里居住过114天,留下许多历史故事。覃怀会馆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其文化元素可以充分利用。这里已经列入开发规划,正在拆迁。如果复建覃怀会馆的局部建筑,将给这里带来一定的文化生机。类似问题,亦应引起高度重视。
文化专项规划对我市中心城区文化专项规划的调研论证工作,时间比较仓促,小组同志深感学识能力有限,所提建议恐有不周全之处,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