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政协周口市委员会网站!
今天是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农历 九月二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委员会工作学习文史委员会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08

(二)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今年9月,由市政协副主席杨珺带队,组织学习文史委和部分市政协委员,对全市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科学保护思想指导下,不断推动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开展项目普查,建立完善名录体系。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31项,市级87项, 县级180项。二是组织非遗展演,不断扩大影响力。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该活动已成为河南省政府组织的保留文化活动项目之一,被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列入年度重点文化项目。组织非遗项目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川汇区李庄小学、牛营小学先后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同时,利用“文化遗产日”、春节等有利时机,组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进行展演,周末公益剧场进行调演。三是争取资金扶持,大力促进保护传承。通过帮扶,太康道情戏项目成立了太康道情戏曲传承中心。槐店文狮子项目建立了传习所、文狮舞网站。心意六合拳项目开展了全国心意六合拳理论研究会与拳术对外交流传播活动。淮阳泥泥狗项目建立了淮阳泥泥狗专题展示馆。

二、 存在问题

(一)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县(市)和部门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没有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部分传承单位和个人“重申报、轻保护”。不少群众对非遗了解不多。(二)机构不够健全。目前我市的非遗保护中心只有西华县、川汇区是独立机构,其它县(市)包括市级都是挂靠在文化馆或群艺馆内,没有独立编制和机构,缺乏必要的采录设备和专业人员,保护手段落后,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三)传承前景堪忧。一是传承人断层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本都是口传心授、耳提面命式的传授模式,传承时间长,见效慢,付出多,收益小,现代年轻人要求学艺的积极性不高,传承难度大。民间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年逾古稀。非遗传承面临人去艺绝现象。二是传承场所缺乏,传习工作受限。如:淮阳泥泥狗传承人许述章老人,传习技艺过程中,因没有固定场所,只能在家中临时搭建台面教授学生,严重影响项目的传习效果和规模。

三、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必须突出政府把关定向的“方向盘”地位。一是确立政府在保护与抢救中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做到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推广。二是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加强文化部门与发改、财政、教育、旅游等部门的合作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三是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激励机制。可考虑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和个人,补助非遗传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艺术创造性。

(二)广泛宣传,调动非遗保护的社会力量

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和微信、二维码、微博等高科技传播手段,通过举办“文化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民间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非遗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使人民群众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同时也是宣传者、保护者。二是积极推动非遗进学校,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给青少年一代,从小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爱好,让各级学校承担起非遗的传承义务。

(三)加大投入,落实经费保障

一是用足用活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依托项目申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展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国家和省里都有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议我市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用好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

(四)培养人才,壮大保护传承力量

针对目前非遗保护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加快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传承奖励制度,用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工作。尤其对濒危的重要项目要制定传承计划,建立传承活动基地,设立专项传承补贴,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传承条件和必要的生活保障。鼓励教学机构开办兴趣班,引导更多的人走上传习之路,壮大非遗保护传承力量。

(五)整合文化资源,加快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

把文化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是技艺薪火相传的有效途径,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市场化是实现永续传承的有益尝试。在非遗保护与利用方面,我市可以借鉴外省市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加大非遗项目综合利用力度,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更好地传承。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