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政协周口市委员会网站!
今天是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农历 九月二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委员会工作提案委员会

关于我市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11

关于我市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一、我市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有5个县(商水县、沈丘县、淮阳县、郸城县、太康县)被列入大别山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 2个县(西华县、扶沟县)被确定为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共有贫困村1005个,贫困人口92.4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不懈努力,2014—2016年全市共有520个贫困村、45.38万人脱贫退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未脱贫贫困村486个(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新纳入一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行政村为扶贫村),未脱贫贫困户10.99万户、37.87万人。全市来看,因病致贫占59.81%;因残致贫占16.08%,因学致贫占3.71%;因缺技术致贫占8.4%;因缺资金致贫占5.34%;因缺劳动力致贫4.46%。

存在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根据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调研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四大难题”:

一是基础设施支撑不够,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个别贫困村基础设施仍有薄弱环节,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筹纳入建设规划。

二是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保障贫困户稳固增收是一大难点,贫困户自身积累能力弱,资金投入能力差,自身“造血”能力不达标,抵御不可预料风险的能力弱,容易出现返贫现象。

三是贫困人口认识出现偏差。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不足,思想相对保守,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农户缺乏勤劳致富光荣的荣辱观念,出现达到脱贫标准的不愿意退出和达不到进入标准的迫切想进入的现象。

四是多种原因致贫。国务院扶贫攻坚建档立卡和省扶贫开发大会要求统计的各类致贫原因我市均有涵盖。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特别是缺技能、缺资金的贫困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对于财政本就吃紧的各级政府而言,困难不小。

三、意见建议

一要研究利用好上级扶贫政策。要把学习研究政策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深钻细研,切实把政策研究透、争取到、利用好。市县两级要定期举办脱贫攻坚培训班,加强对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基层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政策培训,提高其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在政策的争取和运用上,要站位全局,统筹谋划,注意把国家政策扶持与我市“十三五”规划确立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脱贫攻坚谋划设计与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补足当前短板与全面建成小康、保证眼前脱贫与实现持续脱贫、扶持群众个体脱贫与提升贫困乡村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使脱贫攻坚的过程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要注重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要发挥我市农业大市和人力资源丰厚的优势,在不断做大做强第一产业的同时,依靠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向第二产业靠拢,并同步发展生态种植、游园采摘、旅游观光等特色农业的第三产业,进而吸纳更多贫困户进入劳动致富行列。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方式,通过锲而不舍的促抓,真正形成一批大品牌、强业态的产业和项目,增强脱贫工作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三要强化扶贫扶志力度。要立足于“扶贫先扶志”,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强力补足他们的精神之钙,扶起他们的脱贫之志,坚定他们的脱贫信心,真正克服他们无所作为和观望等待思想,让“扶贫靠政府、脱贫靠自己”成为贫困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领群众倡导文明新风,摒弃陈规陋习,力避因陋习引起新的贫困。

四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做到宏观帮扶和微观帮扶不偏颇,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户帮扶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贫困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文化、卫生、学校、超市、沼气、危房改造、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统筹考虑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

五要凝聚脱贫攻坚合力。要集中全市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构建党政、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党政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定期召开会议,汇集情况、加强沟通、研判问题、制定措施,及时解决部门衔接、政策配套、工作协调的问题。二是各部门要主动出击,敢于担责。在落实好政策的基础上,抓住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发挥好行业扶贫的优势。三是要强化基层责任。要采取培训、组织参观考察等措施,提升村级干部的致富和带富能力。配强村级组织队伍,实施“党建+扶贫”模式,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帮助群众选准脱贫路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四是要调动社会力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要发挥自身优势,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扶贫事业。五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新闻宣传部门要及时报道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强化舆论引导,营造工作氛围,形成全社会谋脱贫、帮脱贫、促脱贫的良好局面。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