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政协周口市委员会网站!
今天是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农历 九月二十
关于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11

关于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委员会


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

周口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孕育出创世文化、伏羲文化、根亲文化、老子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系。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广大文化工作者、传统文化爱好者,从不同的方面加大了保护、研究、弘扬、传承的力度,我市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取得了新成绩。

一是传统文化研究主体日趋多元。随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周口市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机构逐步增多,涌现出了中华盘古女娲文化研究中心、老子文化研究会、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会等较为知名的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为龙头,相关文化事业单位、民间研究会、研究所为骨干的较为健全的研究主体结构。

二是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化。各研究主体围绕周口传统文化不同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推出了老子文化、姓氏文化、曲艺文化等方面的一大批研究成果,助推了周口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是传统文化受众群体趋于多样性。学生做为传统文化受众主体地位更加牢固,同时,随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各阶层的人员也逐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中来。我市被评为中国杂技之乡,书法之乡、曲艺之乡、诗歌之乡等荣誉花落周口部分县市。

四是传统文化弘扬传承的渠道更加通畅。大程书院、市民讲堂等成为传统文化宣讲的重要阵地,文物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统剧目的表演等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群众的距离。“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成为国家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级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研究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周口市传统文化研究分散于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会、部分事业单位等单位,呈现出比较分散的形态。相互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学习、借鉴,没有形成推进周口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弘扬、传承的合力。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形式单一,影响力较弱。当前,弘扬传统文化主要依靠讲座的形式,由于场地限制,受众较少,传播范围很有限;内容上侧重于传统文化项目内涵的分析阐释,与时事政治,工作生活结合得不够紧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传统文化弘扬传承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得还不够充分,比如,连续成功举办两届的中华姓氏文化节停办至今,非常可惜。

 (三)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未得到充分发掘,逐渐式微。周口传统文化中的伏羲文化、老子文化等得到较深的挖掘。但也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如:太康道情、明清文化等人文文化,心意六合拳、淮阳泥泥狗等非遗文化,发掘的不够充分,特别是淮阳县的平粮台,是古宛丘的都城,1987年发掘时曾轰动世界,引起28个国家的考古专家、学者来周口考察,但现在影响力大不如前。

 (四)传统文化人才缺乏,引领作用不强。总体来看,周口传统文化研究人才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青黄不接,形成断档。虽然我市的杂技、文学、书法、美术、戏曲被称为“五朵金花”,但是缺乏名家、大家,领军人物的影响力还亟待增强,同时,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无人可传,一旦传承人过世,项目很可能就消亡。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弘扬传统文化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弘扬传统文化的协调机制。搭建沟通、学习、借鉴、交流的平台,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合力。二是健全投入机制。设立弘扬传统文化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传统文化设施建设、传统文化人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等。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将各职能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各研究机构开展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弘扬、传承的情况,纳入到对该单位年度工作考核,督促各单位加大传统文化弘扬力度。

2、丰富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一是传统文化宣讲与时政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研究、宣传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用传统文化思想分析当代现象,用当代的事实印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二是让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在端午节、元宵节等节庆活动中,融入赛龙舟、猜灯谜、玩龙灯、非遗展演等元素,让群众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接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组织戏剧、杂技、书法等送文化下乡活动,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三是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教育为切入点来提升传统文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打造课程、培养老师、配套体验,比如让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书法、剪纸、泥塑等传统文化内容引进课堂,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 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一是对我市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其历史定位和文化内涵,通过精确的研究论证,夯实发掘弘扬的基础。譬如对曾经引起轰动的淮阳平粮台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让稀缺的文化资源焕发生机和活力。二是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形成产业化。比如,项城汝阳刘毛笔、沈丘青三彩等,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通过文化产业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相促进,达到弘扬传承和保护的有机融合。

4、加强传统文化人才培养。一是引进一批传统文化方面专业人才以及优秀专业后备人才,提升专业队伍水平。二是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选派一批青年文化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同时聘请一批知名学者、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加强学术研究能力。三是加强乡土艺术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培养、师徒传承等方式培育一批传统文化新秀,避免传统文化人才出现梯队断档发生,力争在非遗传承等方面选拔培养一批乡土艺术人才。政府需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传统文化项目和传统文化人才应加大奖励力度。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