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政协周口市委员会网站!
今天是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农历 九月二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委员会工作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关于我市农村产业扶贫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4-24

7月26日下午,周口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提案交办会召开

市政协农业委员会

一、基本情况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112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3572个,全市扶贫开发系统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3万户89.3万人。2014年至2017年脱贫退出866个村,63.93万人。目前还有贫困村246个,未脱贫人口81720户253673人,贫困发生率2.3%。产业扶贫覆盖22.61万户,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93.1%。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指导意见》和《周口市农业产业扶贫2018-2020年“1+N”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指导产业扶贫工作。全市初步形成特色种植产业、特色养殖产业、特色加工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多业态发展格局,摸索出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带动务工、企业帮扶和发展集体经济多条增收渠道。据统计,两年多来,全市共发展各类产业项目1500多个,其中,培育市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13个,带动贫困户5.65万户;认定市级标准化产业扶贫车间320个、县级产业扶贫车间156个,带动贫困户0.94万户、2.62万人。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村达到3120个。目前,全市光伏扶贫电站共建成并网1280个,总容量157337.28千瓦,总投资112645.62万元,带动贫困户31339户。截止8月底,我市(不含鹿邑县)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0多家,农民合作社14922家,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4600家,辐射带动农户45万户。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干部和贫困户认为产业扶贫回报期长,见效慢、困难多,投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有限,有畏难情绪,对产业扶贫持谨慎观望态度。有的干部对贫困户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研究不透,用劲不足。有的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另外,目前非贫困村得到的帮扶力度远小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非贫困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受到影响。

(二)产业结构布局不优,稳定增收难。产业扶贫发展多是自由式发展,没有完全形成区域特色、差异化、规模化、集中化发展,产业扶贫中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跟风,造成产业、产品雷同,没有市场竞争力,依赖政府扶持、政策支持、项目拉动的情况比较突出。市场导向不足、信息不灵,农业结构、品种质量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仍然不相适应。“龙头”带动少,短期增收项目多,依靠长效产业项目持续稳定增收依然艰难。

(三)产业化水平滞后,持续带贫作用不强。产业项目层次低、规模小,产业链不健全,高知名度产业品牌少,龙头企业有限,农民合作社辐射面还不够广,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和精细分类包装,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农业质量效益不高,扶贫产业带动能力弱、发展潜力不足。另外,宣传营销等手段跟不上,某些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低、价格低,“优质不优价”。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的贫困户找不到市场和适合的产业项目,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对接难。

(四)扶贫产业发展人才短缺。一是近年来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能谋发展的年轻人日益缺乏,留守的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劳动技能,对产业扶贫政策不能充分理解,参加技能培训意愿不强。部分贫困群众即便参与产业扶贫,也难以有效承接或深度融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二是缺乏符合有关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机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体制不顺、保障不足,难以及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新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也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一是进一步充分认识产业扶贫重要意义,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决策部署,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抓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创新工作举措,提高脱贫质量。二是通过多种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宣传讲解产业扶贫政策,总结、宣传、推广一些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范例,挖掘树立一批自立自强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标杆,以及经营主体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模式、先进人物,组织现场观摩,强化示范引领。

(二)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一是加强产业规划引领,认真分析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传统产业基础,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特性、市场经济规律、贫困群众意愿,立足资源基础,实行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准确定位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优先将“四优”示范区布局在贫困县。充分考虑农民群众参与性和覆盖面,优化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坚持“长短结合、集中推进”原则,充分挖掘自身“沉睡资源”,注重短期见效产业和长期致富产业相结合。同时,避免盲目建设和无效投资优势产业和项目,根据市场需求,适度规模发展,保持产品供需平衡。二是深度解读政策,巧用活用,精准施策,培育经济实体。早谋划、储备、包装,策划申报项目,争取更大的政策倾斜力度和资金投入。分类施策,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探索创新完善经营主体、贫困户、村集体等多方主体间的长期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三)促融合创品牌,提升效益。一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立足优势特色产业,以三产融合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层次、多元化开发下游产品,构建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结合实际,加快发展创意、观光、休闲、体验和康养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多元发展,提升产业效益。二是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优质品牌。借助各种推介、洽谈、产销对接等活动,强化品牌营销推广,促进产品增值增效。三是慎重筛选、重点扶持、培育壮大一批与农民联系紧密、实力强、能担当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园区、产业大户等进入到产业扶贫当中。建立市场主体产业项目名录和有条件实施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数据库,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对接平台。通过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实现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双赢。

(四)加大培训,强化技术支撑。一是广泛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开展技能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益农信息社等平台,提高农户生产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大“内提外引”,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注重培养能发展产业、带富能力强的产业带头人,吸引召回有知识、有干劲、愿意回乡创业的人才。二是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实验、示范和推广等合作。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专家队伍,实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贫困户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积极引进和鼓励科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到贫困地区开展产业化技能培训和指导服务。

(五)加强光伏扶贫电站后续工作。一是目前我市光伏扶贫村级小电站大部分已完成国家光伏扶贫管理系统录入,待国家审核无误后,会纳入国家补贴目录,有序兑现补贴。我市需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切实保障贫困户长期稳定受益。二是大多数县(市、区)已通过招标选定有资质的运维企业介入光伏扶贫村级小电站后期运维管理,个别落后的县(市、区)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抓紧时间通过招投标选定有资质的运维企业,对已并网电站实施运行维护管理,确保电站运行效率。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