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4-24
市政协民宗港澳台侨委员会
一、基本情况
周口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现有农村劳动力600余万人,富余劳动力340万人,农村转移就业人群达到290万,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144家,开设培训专业80多个。年培训能力30万人次以上,2011年以来共培养各类技能人才113万余人,累计鉴定合格人员28.7万人,其中高级工5.47万人 ,技师1835人。近年来,我市职业技能培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做法是: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强力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将“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列入周口市重点民生工程,明确了周口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并指导各县(市、区)相应成立或调整了领导机构,形成了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出台了《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若干意见》(周政[2014]40号),确定了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次的工作任务,并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具体工作和责任。二是加强培训,提升培训质量。结合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工需求,引导培训机构结合实际,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定岗、定向、订单式培养。突出培训重点,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联营职专等培训机构依托我市“海燕技工”、“项城防水”、“西华的哥”、“沈丘货运”等劳务培训品牌,与河南大用邦杰、宏源实业、五洲假日酒店等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培训效果明显提高。三是持续抓好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争取国家、省建设项目16个,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500万元、省财政资金6200万元,建成两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全市11个已建成项目每年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养5万余人。四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年,在全市主要行业系统开展60余个职业(工种)的职业职工技能竞赛活动,特别是于2016年9月份举办了周口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首届职业技能竞赛,群众反响比较热烈,社会关注度高,在全市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一)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我市城乡劳动者的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但仍存在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落后,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认识不到提高技能对于个人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性,不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另外,没有时间参加职业培训或者培训时间较短效果不明显,也是制约他们参加职业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企业在职职工培训为主的培训机构,培训时间短,缺乏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劳动者创业就业需求,专业设置和培训内容与市场衔接度不高,不能有效衔接当地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工需求。
(三)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进展较慢。由于我市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将技能等级与职工工资挂钩,市本级也没有出台优秀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导致企业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激励、评价等方面没有具体实施方案,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待遇得不到落实,影响了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积极性。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媒体,大力深入宣传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广泛宣传职业技能与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对未就业人员择业观进行正确引导,既让他们知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好处及优惠政策,又了解职业技能培训后的相关岗位、就业去向,激发未就业人员自愿参加学习,勇于外出创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弘扬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使广大劳动者充分认识接受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指导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不能以简单的劳务输出为培训目的,要合理设置专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发课程及教材,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真正做到培训就业无缝对接,促进职业培训市场的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三)完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机制。建议在技能人才培养、评选、表彰、奖励、使用等方面出台具体办法,提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调动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
(四)加大对优质职业培训机构扶持力度。对办学情况较好、规模较大、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培训机构应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解决他们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校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培训水平,为周口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