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政协周口市委员会网站!
今天是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农历 九月二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委员会工作文化和文史委员会

关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2-22

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

 

按照市政协统一安排,市政协副主席李应权、岳新坦带领文化和文史委员会调研组,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赴淮阳区、郸城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实地查看、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精心求证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高度注重文化传承,厚植文化产业发展底蕴,科学谋划重点项目,不断完善设施建设,持续抓好品牌创建,丰富产品供给,引领文旅产业发展,有力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夯实了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业态日趋丰富。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7家,其中: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23家,2A级景区10家。全市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19个,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8个,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5,省4A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1家。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4家。全市共入选省文旅消费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2家(淮阳、鹿邑),入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1家(淮阳),入选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15个。全市共有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个(太昊陵),河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个(太昊陵、老子故里旅游区),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6个(太昊陵、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周口市博物馆、宛丘生态农场、老子故里旅游区、老子学院),河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1个(太昊陵)。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家;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50个;有省级节庆活动两个,分别为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周口荷花节。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不够,产业化程度低。一是目前一些文化产业园区、文旅企业产品、文旅文化景点内容不够丰富,未形成规模效应,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像汝阳刘笔业、天骄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文化企业单位比较少。二是文化产业集中度不够,缺乏大型的综合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分散,规模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开发程度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一是有资源缺开发。以太昊陵为龙头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杂技为代表的演艺娱乐业、以书画艺术品为代表的收藏业都是我市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是我们守着文化富矿却没把文化产业做好,如周口杂技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画廊业作为书画交易一级市场的战略地位没有发挥出来。二是有品牌缺影响。我们有伏羲文化、有书画、杂技、周口作家群、戏剧等,但是在市内,真正影响力大的文化品牌仍然缺乏。三是有内容缺创新。我市具备建设文化高地的基础内涵和先决条件,但是缺乏创意策划。如西安、开封的文化演艺业,南京、深圳的文化产业园区,都能给我们提供借鉴。

(三)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不健全。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如非遗保护资金尚未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缺乏经费扶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部分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不完善。部分非遗项目因无经济效益,传承后继乏人,制约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二是关系尚未理顺。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文广旅局、财政局、发改委、住建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等多个部门,文广旅局协调难度大。如中心城区面临的文化遗址确权问题,部分文化遗址产权在个人手里,政府保护开发缺乏主动权,部分A级景点门前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没有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三是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发展滞后。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如画廊业协会等)不健全,缺乏规范统一的协会来加强引导、自律发展,文化产业集聚效应难以体现。

(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我市传统文化产业人才断层比较严重,创新型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不仅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不够,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如策划、规划、设计、市场分析人才等十分匮乏,新兴文化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文化产业的属性和规律把握不够,缺少通晓文化产业核心技术、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提高。

三、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议准确分析周口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借鉴其它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打造骨干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集聚,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畅通投融资渠道,加大科技、财税扶持力度等方面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实施细则,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突出特色,努力打造周口文化产业高地。整合资源,打牢基础,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扶持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扩大经营项目和规模,争取中央、省政策和资金支持。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重点扶持打造一、两家大型文化企业,树立我市文化企业典型,成为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三)创新载体,培养引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塑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谋划、能创新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尊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吸引机制。开辟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的绿色通道,采取特邀、合作、接纳优秀毕业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各类文化专业人才。要拓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渠道,采用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量人才需求,为建设周口文化高地奠定基础。

(四)积极宣传,加大文化产业市场营销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的优势,制订宣传计划,广泛利用互联网、微信、视频等传播快、传播面广的优势,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文化交流和贸易合作。推动周口杂技、文学、书法、美术、戏剧等“五朵金花”文化项目走出去,赴海外展示交流,提高周口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